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

堆肥實作

堆肥算是一項古老的技術吧!!像我老媽,把吃剩的蔬果往田裡一丟就說是在幫植物施肥(堆肥)...冏...,可這樣的堆肥不但不衛生而且效用如何,很令人存疑,上精緻農業班的時候,有戶外實習課程,其中的一項重點就是堆肥技術,
實習的時候就是一堆人,聽著指令,一步驟一步驟的做,有時候會覺得不是那麼的真實,腦袋瓜是不大運作的,譬如,堆肥時的水份約略是60%,也就是手掌抓起一把堆肥,要滴不滴水的程度,真他媽的,最好你的手要抓起新鮮的堆肥材做這樣的確認,裡面有屎,有屎,有屎....你知道嗎!!所以說,實習是一回事,真正一個人做堆肥的時候到底是怎樣的情形?這真是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~
堆肥的步驟其實很簡單,要點不外乎以下:
1. 堆肥材的選擇
2. 計算碳氮比
3. 通氣(翻堆)
4. 水分
5. 菌(接種木黴菌It's option, not necessary)

至於堆肥是否成功,主要的觀測依據就是溫度,所以,預備一隻溫度計是必備的工具,網路上販賣的溫度計有兩種尺寸,一種是100cm長的,另一種是50cm長的,我買的是50cm長的,基本上堆肥的高度以100cm左右為最佳(太高的話底下會壓力太大,會變成無氧狀態,非所樂見的),所以,50cm就夠用了。
溫度計量測堆肥的溫度是否正常




我所使用的堆肥材如下:
  • 福壽牌大豆粕30kg*2包
  • 福壽牌菜子粕30kg*1包
  • 稻殼*2份,50kg的飼料袋裝,100*65cm,就是俗稱的"粗糠"不是米糠
  • 養菇真空包*10份,一份的體積約略和稻殼一份等同
  • 廢棄的蛋*1份
底下的照片是之前上戶外課實習時所拍攝的照片,非此次堆肥的實際照片,真正堆肥的時候未事先拍照。
底下的照片是有按照步驟拍的,參考之~
    加入大豆粕、菜子粕、稻殼、雞屎

    加水

    攪拌均勻

    再加水

    活化木黴菌

    木黴菌加入生質材中

    蓋上黑網布

    
    完成
      
⬛ 翻堆&溫度觀測(藍字是我認為較有觀測價值的部分):
  • 2016/12/10 實際堆肥日,堆肥後未量測溫度
  • 2016/12/25 翻堆兩次&加水 ,翻堆前約79度
  • 2016/12/26 翻堆前約62度
  • 2017/01/01 翻堆一次,有Amonia味道,翻堆前約71度
  • 2017/01/02 翻堆一次&加水,翻堆後約55度
  • 2017/01/14 翻堆一次,翻堆前約58度,翻堆後約46度
  • 2017/01/15 翻堆一次&加翻堆前約50度
  • 2017/01/27 翻堆一次&加水,翻堆前約55度
  • 2017/02/12 實測溫度約42度(測量兩位置結果都相同)
    溫度這麼低是真的快接近腐熟的程度嗎?還是這兩天寒流來襲導致材料內部的水分大量散失,而導致堆肥效率不佳溫度偏低?畢竟從實際堆肥到今天為止才短短2個月,實在很懷疑腐熟快完成,這兩天天氣太冷,人懶懶的,沒有進行翻堆。
  • 2017/02/18 實測溫度約為41度
  • 2017/02/27 實測溫度約為41度
  • 2017/3/11 實測溫度約為41度

這次的堆肥,有用布棚加以覆蓋,怕冬天氣溫過低以及水分過分消散(2017/02/02拍攝)


下午時間約14:30PM量測,天氣早已回溫,南部天氣蠻炎熱的,但實測的結果顯示約41度,不知是否是濕度不足,導致發酵緩慢?還是真的已然熟成? (2017/02/18拍攝)

連續兩周的溫度都位在低點,約41度(今天有寒流)(20170226拍攝)
一樣是41度左右,連續一個月的溫度都是如此,準備拿來施肥(20170311拍攝)



以上的溫度紀錄是我第二次做堆肥時所記錄的溫度,第一次做是在夏天,真的慘不忍睹,不是堆肥失敗,而是深深的體會到甚麼叫"務農是看天吃飯"的道理,露天堆肥基本上沒有太大的難度,但夏天的暴雨以及颱風(我在台南鄉下進行堆肥)會摧毀理想中的堆肥步驟,比如,理想的濕度是60%,但實際上是100%,應該進行的有氧發酵變成了無氧發酵((會有明顯的臭味,一開始堆肥的味道為淡淡的酸香味,我有加少量的木黴菌(發酵液肥時的菌丟下去用))。
所以當,濕度過大時,如何處理?整批丟掉嗎?還是丟著不管他?任憑他進行無氧發酵?實習只到將黑網布蓋上而已,但實際後續的溫度觀測、味道、菌落生長、不可預期的錯誤...等其實才是真正的重點,這也是為甚麼,在理論教學過後必須真正動手做一次,才會完整學習。
這篇紀錄其實還短缺兩部分
1. 發芽試驗
2. 施用後作物實際的生長情況
這部分記錄短缺,但觀察實際施用後植物的生長情形,效果看起來還不錯,第一次的堆肥雖經過多次颱風以及暴雨的淋洗,但仍有一定的肥效,甚至我的一棵棗樹還肥傷掛掉,有點誇張。 詳細的施用情形,只能等我第二次的堆肥完成後再行記錄了~

肥傷的棗子樹

PS: 濕度過高,我當時的做法是將整堆的堆肥披開,讓太陽曬(當然,菌一定死不少,沒辦法~),曬到一定的濕度後(發現有機質材保水率很好,不易流失水分,曬也不易曬乾),再加入一份稻殼(生質材),再堆起來,類似重新堆肥的感覺~
但後續又一直遇到颱風以及暴雨,就真的丟在那邊不理它了,畢竟我2~3星期才回台南一趟,無法一直處理...所以專業的堆肥場絕對不會是露天的~~至少會是有遮蔽及除臭設備的...

參考文件&進階閱讀:
1. 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特刊第88號 [堆肥製造技術]
2. [有機堆肥與液肥製作及使用技術]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李宗翰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堆肥實作

堆肥算是一項古老的技術吧!!像我老媽,把吃剩的蔬果往田裡一丟就說是在幫植物施肥(堆肥)...冏...,可這樣的堆肥不但不衛生而且效用如何,很令人存疑,上精緻農業班的時候,有戶外實習課程,其中的一項重點就是堆肥技術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