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

谷特菌養菌I(Good bacteria I)


在網路上看見許多農友及格友推薦蔡教授的"谷特菌"(更早期是"蔡18菌"),似乎主要的功能在於開根及植株的健壯方面有不錯的效用,特別買來試試看效果如何。

因不想使用化學肥料(化學厭惡情節??),液肥本來就是植物生長除堆肥外必須的一種速效型營養劑,至於作物各時期所需營養素不同,其實液肥配方也不盡相同,
附上Youtube上中興大學蔡東纂教授的報導影片供參考:



以下是蔡教授對於谷特菌的說法,參考自科技人文雜誌 「菌」軍農牧業

蔡東纂指出,谷特菌含有10種以上的胺基酸,開根效率為一般開根素的6倍以上,因此,肥料一定要減量,同時能夠抑制刺粉蝨、紅蜘蛛等蟎類及降低線蟲密度,減少病蟲害,而且有助於成熟,可以提早採收,同時促成轉色,提升風味,但價格相對低廉;蔡18菌可以稀釋50倍,而谷特菌則可以稀釋300到500倍,可以有效降低成本。

蔡東纂強調,谷特菌與蔡18菌的材料及發酵方法都一樣,屬同一系列,但對病蟲害的功效並不完全一樣,兩者可以相輔相成;農友對谷特菌初步的反應,認為生長速度很快,比蔡18菌更高效更好,他有信心,谷特菌會是比蔡18菌更耀眼的好菌。

我買的谷特菌,罐裝標籤上只有寫上"谷特"兩字,但google一下發現,有些市售的谷特菌標籤,上頭寫的是"谷特菌",真不知道有沒有差別?
使用方 法,標籤上寫得很清楚,菌:糖蜜:黃豆:水=150g:50kg:50kg:500kg,當然啦,使用上若是沒有發酵那麼多,就等比例減少。

只有谷特兩個字,不會是盜版的吧?!


參考花花世界中草莓達人的養菌方式,但使用不同的材料先少量試試看,參考谷特菌使用說明,等比例縮減用量,詳細如下:

一、器材明細:
1. 20L桶子一只,不知幾升的小桶子一只
2. 水族用小型打氣幫浦
3. 軟管
4. 兩通*4
5. 排水閥門一只

二、養菌明細:
1. 水20L(kg),直接使用自來水,未經除氯過程,也就是淨水一星期,不知是否會影響谷特菌的存活率
2. 谷特菌 6g
3. 糖蜜2kg
4. 非基因改良黃豆2kg,一台斤25元,泡水約12hr,黃豆外殼與種仁分離,未完全分離外殼(膜),有實作的經驗說是要分離外殼,我想分離外膜的原因在於加速熟成時間,畢竟外殼的纖維質較粗糙不易分解,依此次經驗,經浸泡過的黃豆,基本上,外膜與豆仁已有初步的分離,所以,我只有稍微用手攪拌桶子中的黃豆,並沒有特別注意黃豆與外膜是否全然分離。
5. 預估熟成時間2星期



完成後的樣子
三、紀錄:
1. 2017/1/30 開始養菌,桶子內無明顯的泡泡,黃豆很明顯沉在桶子底部。
2. 2017/1/31 桶子內的泡泡明顯比昨天多。
3. 2017/2/8
台南的姪女傳來多張照片表示內部的營養液溢出(由照片推測應該是從蓋口滲出),且有惡臭,但打氣幫浦仍正常運作,從照片看起來,黃豆仍然很明顯的沉在桶子底部,why??
參考他人發酵經驗,(人沒在南部無法確切聞到味道),谷特菌發酵過程第二~三天會有明顯的發酵冒泡產生(有打氣的狀況下),前五天開始會有較嗆鼻的味道,今天都第9天了,怎會今天才有味道和劇烈發酵?

以下引用自農業最佳處方籤 谷特菌發酵方式與過程詳細說明


使用豆漿/黃豆/黃豆粉發酵的差異:

  • 使用豆漿來發酵,因黃豆研磨後分子較小,發酵效果較佳。發酵完成後無沉澱物,分子懸浮於液體中,不易沉澱分離(當然靜置久一點也會)。
  • 使用黃豆粉來發酵,液體中懸浮物體可能會略大一點點,應該也是呈現相同的味道,發酵的速度會較慢,會有沉澱物質,建議過濾後再行施用。
  • 使用整顆黃豆來發酵,建議先泡水讓黃豆有較充足的水分,這樣子發酵比較有效果!! 而黃豆發酵完成後黃豆不會完全被分解,仍會有些許殘留物!建議把黃豆平鋪於桶底,儘量讓黃豆接觸菌的機會多一點(不要包起來後丟到桶裡發酵)。

所以,發酵完成後,仍是會有黃豆殘留物殘留在底部,是粉狀的嗎?殘留量會有多少?這些都是我的疑問。

4. 2017/2/11

回到台南後實際確認溢漏的狀況:
  • 初步研判應該是排氣堵塞(連接到小桶子,預計蒐集糖醋液的桶子),打氣筒不斷打氣導致大桶子內的壓力增加卻無處釋放,一段時間過後,不斷的由蓋子的隙縫噴濺出來,清潔兩通後,接一小段軟管到小桶子(加水)觀察氣體排出狀況,正常運作中。
  • 管路堵塞應該是發酵的泡泡或是生長出來的菌絲堵塞住兩通吧!!
  • 味道不是臭味,而是發酵的酸味,但味道很酸,我想和管路堵塞有關,發酵的氣體無法排出,唯一的出路就是溶到水中,初步推測,大桶子內的谷特菌可能被自己的代謝物殺死了,所以要重新加菌嗎?我並不這樣打算,就先這樣讓他繼續下去,找時間再發酵另外一桶(使用傳統的的發酵方式)。


2/8發酵的狀況(2017/02/08拍攝)

噴濺的痕跡(2017/02/11拍攝)

開蓋後發現大量的泡沫,但是沒看到菌絲(2017/02/11拍攝)

兩通被阻塞,用衛生紙插拭乾淨並拆下兩通水洗(2017/02/11拍攝)

攪拌,過程中發現內部的黃豆依然呈現堅硬的感覺(2017/02/11拍攝)
小桶子內加水,並接一段軟管到水中,讓代謝物直接溶入水中,並可觀察管路是否堵塞(2017/02/11拍攝)
5. 2017/02/18
  • 從上次清完管路後,經一星期,管路無堵塞,回去仍可見小罐子在冒泡。
  • 不知是否為錯覺,感覺上黃豆的量似乎有減少。
  • 開罐進行攪拌,將泡泡攪入水中,但仍無明顯看見菌絲。
  • 大罐子裡的水的顏色由原先的黑色轉變成深褐色(上星期回家時就發現有變成褐色,這次的顏色更深)
  • 加入少許的谷特菌,不知道會不會又大爆發,亂噴射!!
小桶子依舊在冒泡,管路無堵塞(2017/02/18拍攝)

液肥的顏色漸漸的變成深褐色(2017/02/18拍攝)


以下引用自農業最佳處方籤 谷特菌─正確的發酵步驟與狀態

第七天:泡泡的現象慢慢消退,顏色也趨向乳黃色,酸味變淡,氣味穩定。

使用開放式的發酵方式,七天,就七天,顏色會變成乳黃色,到今天為止,已經21天,足足是別人的3倍時間,可是,仍有大量的黃豆殘留在底部,而且,顏色也並非是乳黃色,是黃豆顆粒大小的緣故還是上次管路堵塞導致菌種死亡,真是無法判定?
養菌到現在,有一個令我感到困惑的問題, 發酵液本身到底是甚麼?是谷特菌嗎?還是液肥?對於谷特菌養菌,我一開始的觀念是,谷特菌在適當的環境下增殖,分解黃豆,釋出相關的胺基酸,而這些發酵液本身就是含有豐富的胺基酸,養分(以黃豆來說是作物可以使用的氮)以及谷特菌,但,越是閱讀蔡教授的語言,越是覺得不對,因為他說:
"谷特菌含有10種以上的胺基酸"
這到底是甚麼意思?是谷特菌分解完黃豆會後釋出10種以上的胺基酸還是??











3 則留言:

  1. 我的現象跟你一樣.配方也是用糖蜜+黃豆,不知這是不是關鍵....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應該是發酵過程中,微生物會釋放出大量的氣體(maybe CO2),這時候如果管路有堵塞的話,壓力就只存在於桶內,到達一定的壓力,就會從桶子的邊緣噴出,所以,傳統的做法還是用開放式的空間去發酵比較實在,而且須加設定時器,縮減打氣時間,一直打氣的話,菌的繁殖很快,會溢出很多的泡沫,會造成環境上的髒亂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我也嘗試一次,到第四天,只有酸味,但沒啥泡泡,估計是失敗了

    回覆刪除

堆肥實作

堆肥算是一項古老的技術吧!!像我老媽,把吃剩的蔬果往田裡一丟就說是在幫植物施肥(堆肥)...冏...,可這樣的堆肥不但不衛生而且效用如何,很令人存疑,上精緻農業班的時候,有戶外實習課程,其中的一項重點就是堆肥技術,